English

渠系配套差

1999-04-27 来源:光明日报 水利部中国灌排公司原总经理 薛克宗 我有话说

现今发展的喷微灌大多离水源较近,范围较小,但若把它推广到大中型灌区,水源是个问题,势必铺设有压管网,投入太高,粮农无法负担。

其实,低投入高产出是经济建设中自然的市场取向。比如从80年代开始在我国井灌区发展起来的低压管道输水技术(俗称管灌),虽然节水的效果为喷灌的60%,但投入仅为它的一半,还是合算,经过十几年的发展,面积已达到7800万亩,是喷灌的3.5倍。这反映出了经济建设中的市场取向不可违背。

我们心目中的理想配套模式是干支斗农毛各级渠道都经过防渗处理,各级调控建筑物一应俱全。但现实灌区中很少见到,一般斗渠以下调控建筑物配套程度差,而末级渠道难见到闸门。这是个长期没能解决的难题。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不高,渠道密度大且过流量少,如果都进行防渗处理,都安装闸门,不仅投入大,还很难维护。

为此,采用可移动的管道输水是较好的解决方案,结合使用可启闭的多水口闸管,就能做到末级输水的“滴水不漏”。这个技术在国外已经应用多年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